您當(dāng)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中醫(yī)藥文化
小編導(dǎo)讀:中藥中有一類比較特殊的藥物,,它們來源于真菌,,茯苓就是其中的一種,,它是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,。我們在臨床上見到的茯苓,一般是方方正正的小白塊,,別看它如此不起眼,其實它的用處多著呢,,下文總結(jié)了茯苓的30余種配伍應(yīng)用——
(1)配木通:治濕熱下注,,小便赤澀,淋證。
(2)配白術(shù):治脾虛停濕夾飲,,痞滿不食,,頭暈?zāi)垦#”悴焕?,水腫,。
(3)配枳殼:治痰停中脘,胸膈不舒,,兩手疲軟,,肩背酸痛,脈沉細(xì),。
(4)配澤瀉:治水飲內(nèi)停之小便不利,、口渴、水腫,、泄瀉,。
(5)配豬苓:治水濕內(nèi)停,水腫,,水瀉,,泄瀉便溏,淋濁帶下,,黃疸,,腳氣等癥。
(6)配茯神:治心慌,,心悸,,少氣懶言,夜寐不寧及水腫,,小便不利等癥,。
(7)赤茯苓配白茯苓:治水濕停滯,小便不利,,水腫,,水飲不化,痰飲停滯,,心神不安,,失眠。
(8)赤茯苓配車前子:治濕熱小便不利,,水腫泄瀉,。
(9)赤茯苓配赤芍:治血熱夾瘀之小便不利、浮腫,、尿血,、血熱吐衄,。
(10)白茯苓配車前子:治脾虛泄瀉,心腎不交,,膀胱濕熱,,遺精,淋濁,,水腫,。
(11)白茯苓配焦薏苡仁:治脾虛泄瀉。
(12)白茯苓配山藥:治病后氣弱,,或年老,、小兒之調(diào)養(yǎng);亦治小便多,、澀,、滑數(shù)不禁之證。
(13)配桂枝:治心下逆滿,,心悸頭眩,,咳逆上氣,消渴吐涎,,水腫腹脹,,小便不利等癥。
(14)配木香:治瀉痢不止,。
(15)配小茴香:研末水為丸,,開水下,治奔豚上氣疼痛,。
(16)配黃芪:治瀉痢,,偏氣虛者。
(17)配白術(shù),、豬苓:水煎服,,治妊娠水腫。
(18)配木通,、車前子:治濕熱淋濁,。
(19)配桂枝、白術(shù):治水濕停滯,,水腫脹滿,,小便不利而偏于寒濕。
(20)配豬苓,、澤瀉:治水濕停滯,,水腫脹滿,小便不利而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虛弱者,。
(21)配黨參,、白術(shù):治脾虛氣弱者,。
(22)配陳皮、半夏:治痰飲內(nèi)停,。
(23)配半夏、生姜:治上腹脹滿,,胃部有振水音,,嘔吐,清水痰涎,。
(24)配蒼術(shù),、金銀花:治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。
(25)配甘草,、桂枝:治心脾不足之心悸,、氣短、面浮肢腫等癥,。
(26)配石菖蒲,、遠(yuǎn)志:治驚悸,健忘,。
(27)配遠(yuǎn)志,、酸棗仁、五味子:治心神不安,,健忘,,心悸,失眠等癥,。
(28)配豬苓,、澤瀉、白術(shù):治水腫,,小便不利,。
(29)配黨參、白術(shù),、山藥:治脾虛泄瀉,。
(30)配桂枝、白術(shù),、甘草:治痰飲內(nèi)停,。
(31)配陳皮、半夏,、川貝母:治痰飲在肺,,咳嗽,痰多沫,,呼吸不暢,。
(32)配黨參,、炒白術(shù)、炙甘草:治脾胃虛弱,,食少便溏,,肢軟無力。
(33)配白茅根,、小薊,、黃芩:治尿路感染,小便不利,,浮腫,。
(34)配石菖蒲、遠(yuǎn)志,、龍齒:治心虛驚悸,,睡眠不安等癥。
(35)配黨參,、當(dāng)歸,、酸棗仁、龍眼肉:治心脾不足之驚悸失眠等癥,。
(36)配酸棗仁,、遠(yuǎn)志、柏子仁,、五味子:治驚悸,,失眠。
(37)配陳皮,、黨參,、炒白術(shù)、懷山藥:治脾胃虛弱,,食少便溏,,肢軟無力。
(38)配黨參,、白術(shù),、山藥、薏苡仁:治脾虛濕滯,,大便泄瀉等癥,。
(39)茯苓皮配大腹皮、陳皮,、桑白皮,、生姜皮:治皮水面目四肢水腫,小便不利等癥。
版權(quán)聲明
本文選自悅讀中醫(yī),,由云南中醫(yī)編校推薦發(fā)表,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