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(dāng)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中醫(yī)藥文化
盜汗是中醫(yī)病名,,指人們在入睡以后出汗異常,,醒來以后出汗便會停止,。
古代醫(yī)家用盜賊在夜里鬼鬼祟祟的行動,,來形容盜汗這種病癥,也是說體內(nèi)的津液像被盜賊偷竊了一樣,,偷偷地以汗液形式漏出,。
中醫(yī)認(rèn)為,盜汗多屬陰虛,,且汗為心液,,盜汗不加以干預(yù),不僅會耗氣,,還會傷及津液,,對身體健康危害較大。
下面就介紹一款適合盜汗乏力者的食療方——黑豆紅棗湯,。
材料:黑豆50g,,紅棗5顆,冰糖適量,。
做法:黑豆洗凈,,浸泡4小時以上。紅棗洗凈,,去核備用,。將泡好的黑豆連同水一起倒入鍋內(nèi),加入紅棗,、適量清水,,大火燒開,轉(zhuǎn)小火煮至黑豆軟爛,,加冰糖煮至溶化即可,。
適用范圍:適合夜晚入睡后出汗、睡眠質(zhì)量差,、面色欠紅潤,、神疲乏力者。糖尿病患者不加冰糖,。
方解:
黑豆:止盜汗的一把好手,。
黑豆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及藥用價值,,其味甘、性平,,歸脾,、腎經(jīng),具有益精明目,、養(yǎng)血祛風(fēng),、利水解毒的功效。
明代的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對黑豆的描述較為詳細(xì),,書中有“黑者名烏豆,,可入藥”“惟黑豆屬水性寒,為腎之谷,,入腎功多,,故能治水消脹下氣,制風(fēng)熱而活血解毒,,所謂同氣相求也”等記載,。
明代倪朱謨在《本草匯言》說到“黑豆煮汁飲,能潤腎燥,,故止盜汗”,。
可見黑豆能夠滋潤腎水,在治療盜汗,、改善乏力等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,。
現(xiàn)代研究證實,黑豆具有抗氧化,、預(yù)防動脈血管硬化,、調(diào)節(jié)激素水平、美容護發(fā),、延年益智,、防癌抗癌等效果,這些效果與其含有的大豆異黃酮類,、花色苷類及多元酚類化合物密切相關(guān),。
紅棗:養(yǎng)血安神的精兵強將。
棗與桃,、李,、杏、栗并稱為“中國五果”,,是百姓生活中常見的藥食兩用之品,,不僅可以作為滋補藥材,也可以用于做菜,、煲湯或是當(dāng)作日常小零食,。
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將棗列為上品,,稱其“味甘,平,。主心腹邪氣,,安中養(yǎng)脾,助十二經(jīng),,平胃氣,,通九竅,補少氣,、少津液,、身中不足,大驚,,四肢重,和百藥,。久服,,輕身長年”。
民間也有“日食三棗,,長生不老”的諺語,。
棗味甘、性溫,,歸脾,、胃經(jīng),具有補脾和胃,、益氣生津,、調(diào)營衛(wèi)的功效。
許多本草典籍都稱贊其功用,,如《本草備要》云其“補中益氣,,滋脾土,潤心肺,,調(diào)營衛(wèi),,緩陰血,生津液,,悅顏色”,。
紅棗最突出的功效還是養(yǎng)血安神。
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“婦人臟躁,,喜悲傷欲哭,,象如神靈所作,數(shù)欠伸,,甘麥大棗湯主之,?!?/p>
同時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棗為脾之果,,脾病宜食之,。”
棗甘溫的特點,,使得其走脾而能補中益氣,,常常用于調(diào)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便溏、體倦乏力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