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身體之所以健康,是因為正氣存內,,邪不可干,,正氣對邪氣有防御作用。依據氣分陰陽的觀點,,正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,,陰氣抵抗陽邪,陽氣抵抗陰邪,,人生有形不離陰陽,。
如何做到陽氣不損
陽氣是生命的根本,養(yǎng)生就是要養(yǎng)陽,。
正常情況下,,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,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,,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,。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,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,,以提高機體的陽氣,。
因此說,陽虛的人當重視養(yǎng)陽扶陽,晨起喝姜糖水,,平時少吃寒涼食物,;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涼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。
近代張錫純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醫(yī)方》:“人之元氣,,根基于腎,,萌芽于肝,培養(yǎng)于脾,,積貯于胸中為大氣,,以斡旋全身?!?/p>
元陰不充肝陰,,肝氣升發(fā)過度,則頭暈目眩,,中風暴厥,;肝氣虛,升發(fā)無力,,寒疝囊縮,、筋縮弛緩、陽事不能,。
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,,陽氣旺則生命力旺,陽氣弱則生命力弱,。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,生命力旺,,其心神必旺,;反之,生命力弱,,其心神亦弱,。心神內則由心所主,心火明亮則心神足,;外則顯示于眼睛,,眼睛明亮則心神足。小兒陽氣旺盛,,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,;其心神充足,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,。
睡眠是養(yǎng)陽的最好方法,,需適時休息,夜則入眠,晨則起床,,使起居合乎天地規(guī)律,。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,讓陽氣休息,,至早晨一覺醒來,,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(fā),充滿朝氣與活力,。
睡子午覺,,即保證每天子時(晚23時至凌晨1時)和午時(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)的睡眠時間。
“陽氣盡則臥,,陰氣盡則寤”,,《黃帝內經》如此詮釋了睡子午覺對調養(yǎng)陰陽的重要性。子時在一天中陰氣最盛,,這時睡眠質量最好,,最能養(yǎng)陰。而午時陽氣最盛,、陰氣衰弱,,睡午覺有助于緩解壓力、保持一天飽滿精力,。
睡子午覺要遵循“子時大睡,,午時小憩”的原則。睡前應減少刷手機,、玩電腦等興奮活動,,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,同時中午也要小憩15-25分鐘,。
陽氣不足或不通則成瘤,、結石、增生
生命有陽氣,,若陽氣宣通,,則陰霾自散,周身不病,。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,,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、水飲痰濕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,,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,、結石、增生,、囊腫,、脂肪肝,、腫瘤等等。若檢查發(fā)現此類東西,,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,。一旦陽氣充足了,氣化功能加強,,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,。
只要生命存在,機體就會有陽氣,,也就會有氣化功能,。我們每天飲食而能獲得食物中的能量,全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,,同時,,代謝之后的濁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,也依賴氣化功能,。若陽氣健旺,,氣化功能正常,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,;若陽氣已虛,,氣化功能異常,即會產生病理代謝產物,,郁滯于體內,,即是疾病。
陽氣與治病
中醫(yī)治大病,,重在扶正,,次在祛邪,因為扶正才能救命,,祛邪才能治病,。正氣就是生命,正氣也是一團陽氣,。要保命,,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,,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,,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。只有養(yǎng)得陽氣,,才足以保命,。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(xù)的生命,這不是可供依賴的醫(yī)學,,而是盜賊,,是惡魔。
有人檢查發(fā)現有乳腺增生、卵巢囊腫,、子宮肌瘤,、肝血管瘤、腰椎增生等病,。所有的增生,、囊腫、肌瘤,、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,,其根本原因還在于陽氣不能宣通。因此說,,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,,讓陽氣健旺,則濁毒痰飲水濕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,,而不至于凝聚滯塞為患,。陽氣一通,則諸癥皆可霍然而解,。
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,、子宮肌瘤,這是怎么回事呢,?中醫(yī)認為:陽化氣,,陰成形。若陽氣不足,,則氣化不利,,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,滯塞不通,,即變成囊腫,、增生、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,,且往往發(fā)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,,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;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,。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,,通陽以排濁。
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?。ㄈ绺鞣N腫瘤,、囊腫、增生,、脂肪瘤,、血管瘤等等)都需要通陽排濁,。如何通陽呢?或用麻黃,、細辛,、附子、干姜,、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,,或用針灸,特別灸法,,能養(yǎng)陽,、壯陽、扶陽,、通陽,,最善化陰濁。再者,,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,、慎起居、節(jié)飲食,,可使陽氣不損,,有利于康復。
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,,在皮則為血絡,,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,在內則為腫塊,、增生,、諸痛等。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,,更需重視養(yǎng)陽,。使陽氣充足并宣通,則氣能化,,血能散,,經絡通暢,自然不至于留瘀,。通陽之法,,或用溫藥,或用針灸,,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,,最能扶陽逐寒,,行氣通絡,,活血祛瘀,。
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,且多是三陰病證,。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(fā)無力,;另一方面陰寒、痰飲,、濕濁等既蒙蔽又傷損陽氣,,如此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,導致體質持續(xù)下降,。動能升陽,,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運動鍛煉,可選擇散步,、八段錦,、太極拳、站樁等較舒緩的運動,。并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,,使陽氣振奮起來,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,。若能以艾灸扶陽,,則效果更好。
大病久病初愈時,,雖然病癥消失,,但臟腑尚且脆弱,氣血有所不足,,此時可用針灸調理,。一般情況下可取大椎、陶道(大椎穴往下的第一個胸椎就是陶道穴)二穴,,能扶督脈陽氣,,增強全身抵抗力;足三里能開胃進食,,兼可補益中焦,,增強氣血生化之源。以上三穴可針可灸,,都有效果,。尚需注意調節(jié)飲食,避免風寒,,起居有常,,節(jié)制性欲,則正氣漸可恢復,。
4個部位多曬好養(yǎng)生
? 曬頭頂:補陽氣
中醫(yī)認為,,“頭為諸陽之首”,,也就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凡五臟精華之血,、六腑清陽之氣,,皆匯于頭部。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(過兩耳直上連線中點),,是百脈所會之處,。
曬太陽時,一定要讓陽光曬過頭頂,,曬太陽時間最好11—13點之間,。這時的日光陽氣最充足。上班族在午飯后,,不妨走到室外,,讓陽光灑滿頭頂,可以通暢百脈,、調補陽氣,。
? 曬后背:調氣血
人體腹為陰,背為陽,。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——督脈,。它有“陽脈之海”之稱,,總督一身之陽氣,。把背曬熱、曬舒服了,,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,。
? 曬腿腳:祛寒氣
俗話說:“寒從足下起”。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到頭腿腳都是冷冰冰的,。這種情況最應該曬曬腿腳,。
陽光可以帶走腿腳的寒氣,還能加速鈣質吸收,,幫助預防骨質疏松,。此外,小腿的足三里穴(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,、脛骨邊緣)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保健穴,,平時常按揉和針灸可強壯身體、調理脾胃,。
? 曬手心:促睡眠
手心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——勞宮穴(自然握拳,,中指尖下所指)。勞宮穴為心包經腧穴,五行屬火,,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,,安心神的作用。
手心朝向太陽,,讓陽光照進勞宮穴,可以釋放壓力,,舒緩疲勞,,促進睡眠,還有強心益氣的作用,。
溫馨提醒:一般來說,,當人體15%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時,年輕人每周累計曬40分鐘,、老年人每周曬60分鐘就能保證骨骼健康,。